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现代”电影中,由于受到现场导演的广泛控制以及电影表演的特殊性等诸多限制,演员真正能够发掘天分的空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要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直觉表演,连剧本也没有;尽管如此,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我们仍然能够在银幕上看到一些让人惊艳的角色,或者说“不可复制”的表演成果。 成都租父母
在电影表演领域,艺术女神秉持绝对的公正,只要你能让观众停止对角色的“暂时怀疑”,你就是王,这和戏份的多寡、容貌的娇艳或衰老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比较牛叉的例子,63岁的朱迪?丹奇在《莎翁情史》中只有8分钟的亮相,却轻松捧走了奥斯卡小金人。而在华语电影中,朱迪?丹奇的神话同样有现实版:元秋51岁出演《功夫》(2004年)包租婆一角,拿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鲍起静59岁出演《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单亲妈妈一角,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令人惊叹的还有,80岁高龄、几乎完全失聪的金雅琴因《我们俩》(2005年)中房东老太太一角,成功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封后。苏州找人扮演父母
如果你成就艺术,艺术也会成就你。在漂亮的电影成绩单前,小字辈的演员也不甘示弱,以凌厉逼人的姿态先后占据华语银幕一席之地:1999年首次在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惊艳亮相的章子怡,同年在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憨厚亮相的刘烨,2003年在李杨电影《盲井》中质朴亮相的王宝强,紧随其后的还有张静初、高圆圆、汤唯……可以说,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见证了中国新一代年轻演员的集体绽放――正如鲍起静在获奖后对记者说,演员一生都在等待好机会,等待绽放。这些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与其说是遇见了李安们,不如说是遇见了玉娇龙、王佳芝这些可遇不可求的角色,正是后者的出现提早结束了他们“一生的等待”。
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评价演员塑造角色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是:1〉角色内心信念的体现,2〉演员的形体表演,3〉角色与观众的思想交流。以上三重评价标准,也是本期特别策划“十大经典角色”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独特性,我们相应引入了专业评价之外的参照体系,分别是:1〉影片首映规模(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2〉角色在公映期好评度(媒体和观众评价基本指向,以及电影当年票房),3〉映后角色热议度,4〉影评人对角色的评价。
“十大经典角色”的出炉就是在这样细密的规程中完成的。我们从几百个华语电影角色中选出50多人,名单分别寄给了国内知名影评人、导演、演员、文艺批评家、电影学教授,以及影迷俱乐部成员,从这些资深人士的不断反馈中,“十年,十大经典”的工程顺利结束。之所以费此周折,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避免把评定的工作仅限于编辑部小圈子,自娱自乐;另一方面,编辑同仁更倾向以本期“特别策划”为契机,促使话题的延伸突破影视界,进入广阔深厚的大众生活空间,引起观众对近十年华语电影的普遍关注。而角色,无疑是联结电影和观众最亲切的大使,唤起大家对本土电影最本初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