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在知乎社区上,张小龙回答道:“说明纯粹也能成功。”已经将微信送上轨道的张小龙,或许从内心深处,仍希望坚持这种纯粹。张小龙认为乔布斯的成功源于纯粹,微信也一样。但外界既期待他的职业生涯能有更多可能性,也担心他在腾讯这艘大船上能否继续坚守纯粹
“比想象中黑瘦、局促,是个标志性人物。”这是一位媒体记者发表的评论。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00700.hk)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张小龙本人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
但正是在微信成为腾讯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业内开始理性地看待张小龙,正如人们对微信商业化存有的质疑一样,毁誉参半。
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但他的成功并不完全源于个人才华,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但他看上去不善交际的性格或许会让外界对微信产生更多误解。
从推出foxmail(可与微软(34.45, 0.32, 0.94%)outlook相媲美),到被腾讯收购,并为腾讯开发出“七星级产品”(qq超大附件邮箱),再到推出微信,张小龙走的是一条极客或产品经理之路。很多企业家亦经常自称为产品经理,如乔布斯、马化腾、扎克伯格、李彦宏、雷军、周鸿等。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是潮流。
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2013年,与张小龙一样不善社交的扎克伯格已完成从极客向企业家的转化,而张小龙没有选择同样的道路。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
张小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foxmail创立者。1997年,张小龙自己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迅速凭借口碑达到400万用户。
今年中,一篇署名张小龙大学同学的回忆文章称,别人做的软件,能根据样子反推出它是怎么出来的,而小龙做的东西,看了却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从该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张小龙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七年求学经历中,个性比较沉默,不修边幅,但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据360董事长周鸿回忆,1998年左右张小龙就已是非常厉害的程序员,有意思的是,他还跟周鸿一起研究过盗版碟。
“如果没有微信,张小龙或许不会成为名人,但即便没有微信,他也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
但张小龙并未选择创业。2000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人民币买走。当时,张小龙曾对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谓的话语权,并意识到“与其一个人写程序,不如组织一大堆人写程序”。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五年。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2007年,qq邮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举成功,成为中国用户人数最多的邮箱,张小龙团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新的问题是,张小龙需要从比较“重”的软件思维转向比较“轻”的互联网思维。与他同龄的雷军(小米创始人)亦不免感慨:当年太执着于软件,太执着于要打败微软,导致思维不能转变,错过了互联网时代。
张小龙的幸运在于腾讯较为灵活的机制,以及马化腾的知人善用。今年,张小龙在与facebook工程师交流时曾表示,自己决定做微信产品时,只是给马化腾写了一个邮件,做了几点说明,马化腾当晚便回复同意。
在微信起步阶段,马化腾亦给予其较大的资源倾斜。2010年11月,微信立项,张小龙带领广州研发中心的几十个人开始尝试做中国的kik(美国一款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彼时,腾讯与360对战正酣,已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腾讯还处在可能被颠覆的焦虑之中。
2011年1月24日,iphone版微信面世。一位曾在腾讯管理层任职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2011年10月左右,马化腾通发邮件,号召每个腾讯员工使用微信,qq弹窗、qq通讯录等也支持微信。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是第一号产品经理,张小龙则被称为第二号产品经理。两者经常表现出志同道合的亲近。
张小龙在腾讯微博里曾转发了马化腾的一条微博,那是一个测试题。当被问到qq beta1版本中最应该实现的三个功能时,马化腾的答案是卡通头像、聊天室、看谁在线上,张小龙的答案则是,卡通头像、看谁在线上、qq表情。张小龙在微博里自嘲自己竟有一项与马化腾不同,“唉,这就是当年混聊天室太少的后果。”
如果没有马化腾的果断决策,张小龙或已被埋没。
加入腾讯后的第七年,2012年初,微信用户过亿,张小龙一举成名,腾讯也因此被评为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马化腾则修正说:不是船票,是站台票。
在foxmail被博大买走时,张小龙曾表示:相比从程序员直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成为一个带着许多人一起做产品的产品经理更适合自己。
极客身份与文艺内心
《商业价值》主编、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与张小龙有过多次接触,他认为,张小龙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极客精神在中国的可能性:能理解用户需求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像张小龙这样,不是简单迎合,而是引导并让用户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一个细节便是,对“已送达”状态的处理。在同类竞争产品例如米聊中,发送消息后显示“已送达”几乎成为一种标配。但张小龙认为,与邮件显示“已送达”不同,作为实时沟通工具,微信显示“已送达”则会给接收消息的人带来压力,伤害了用户体验。
张鹏认为,微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它把人机关系和交互模式彻底互联网化了,在过去两年,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并且未来还会对商业有更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张小龙的极客精神起了关键作用:好奇心、探索欲、改变世界的情怀。
在微信几个版本的升级过程中,不乏对微信的批评和质疑之声,例如发朋友圈文字太困难、对媒体不够友好、微信缺乏商业化能力等。对这些,张小龙不解释不回应,当然,也不为所动。
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总结道,从2011年至今,张小龙对微信公众号有两次“清理”,避免了微信沦为微信大号的营销渠道,颇有魄力。2012年初,美丽说、蘑菇街成为率先受邀的公众号入驻微信平台。但随后,这两家电商企业却频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后被微信果断停掉。
今年6月初,微信5.0版本面世,对微信公众号做了折叠和调整,明确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平台”。
魏武挥认为,微信对营销账号的限制值得肯定:告别了中国互联网互相抢流量和渠道的老法子,鼓励企业用微信做服务而非营销,开辟了一个增量空间。
在众多产品经理看来,这种“改变世界,但不被世界改变”的做派颇具极客精神,张小龙亦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接近乔布斯精神的人,几乎被捧上神坛:2012年底,一篇名为张小龙产品心经的文章被广为传播。
与张小龙有过一些接触的人士对张小龙的印象多是淡泊名利,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出售foxmail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腾讯集团的支持,又偏安广州研发中心一隅让他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
虽然被冠之以“极客”称号,张小龙却认为,极客对互联网的推动作用或许被夸大了,商业公司对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大。1987年到1994年,在男女生比例悬殊的工科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张小龙度过了寂寞的青春年华。在校友们的印象里,技术出身的张小龙颇具文艺气质。
张小龙师姐、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刘玉在微博里写道:2003年,张小龙回母校,从校门口到校园里,坚持不开车,拖着箱子步行以纪念大学时光。
在2011年秋的交流活动中,面对学弟学妹,张小龙说,“摇一摇不是简单的陌生交友,是人类两性需求的一种体现。”在讨论摇一
摇的界面设计时,张小龙本来想用维纳斯或者大卫雕像,但考虑到“裸露”可能带来问题,就换成了一朵花。面对年轻的大学生,张小龙则建议他们多读读哲学类的书,即使从事技术工作,哲学也有助于“了解人性,而非所谓用户需求”。
在外界看来,张小龙的这种“文艺”特质对微信产品本身有很大影响,但张小龙本人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一次腾讯内部访谈中,张小龙表示,对互联网产品来说,理性才是一款产品的基础。在他看来,对现在的微信来说,不做大、不做平台,微信就会死掉。这时候,平台化、大而全就是美的,如果追求文艺范儿、小而美,反而会成为病态。
巅峰过后,身不由己
“2012年对他十分崇敬,现在则有点失望。”一位负责产品架构的工程师如此说道。他认为,微信最初非常惊艳,今年以来的几个版本则步子太小,过于谨慎,这说明对于如何把微信从通讯工具发展成社交和商务平台,张小龙存在局限。
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随着微信发展,它承载了腾讯的未来。张小龙缔造了微信,但微信显然已不再属于他一人。2012年10月左右,腾讯高层对2013年微信可能面临的问题总结出三大方面:微信与社会的关系、与行业的关系、与国外市场的关系。
今年以来,这些问题依次出现:微信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关注;微信威胁到电信运营商,并在合纵连横中与之达成妥协;微信在硅谷开设办公室,其国际化成败将证明微信成功的可持续性。
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紧迫关键,但似乎与张小龙自己的关系已没那么紧密。一位曾接待过张小龙的facebook工程师告诉记者,张小龙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技术宅”,对产品和商业的结合与冲突,他有自己的想法。
但随着微信外延的扩展,电商部门、支付部门、游戏部门难免与微信有嫁接与合作,张小龙本人和微信都在经历这样的变化。
2012年底,微信风头正劲,基于其上的“微生活会员卡”随之火爆,负责这些的不是微信团队,而是腾讯生活电商部门。随后,“微生活会员卡”经历起伏,在今年秋天,复又重新尝试。
另一个典型的合作便是来自游戏部门。在微信5.0版本中,一款“打飞机”游戏颇受关注腾讯在微信游戏领域小试牛刀。不过,除“打飞机”之外,其他的微信游戏皆由腾讯互动娱乐部门负责。
附着在微信平台上的部门会越来越多,外界担心,微信和腾讯的关系是否会发展为类似android和google,而张小龙会否像android之父andy rubin一样,将被限制权限,束之于google x lab的高阁。
对此,腾讯方面则回应道,随着微信的平台化,与微信合作的部门必然会增多。微信和手机qq两者同为接口,需要承载更多,而非“被边缘化”。
从目前微信的发展态势来看,腾讯还是将微信产品本身和嫁接在这个平台上的其他产品做了较好的区隔。比如游戏,最开始腾讯将其以开机界面的方式做推荐,而后续则隐藏在游戏选项里,可关掉可卸载,不打扰用户。同样,微信支付亦尽可能地平滑对接微信和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不影响微信本身的使用体验。
目前,微信承载着腾讯在移动端很大的希望。腾讯已将微信的国际化视作整个公司国际化的尝试。
对于国际化,张小龙则认为,很多时候,人们把文化壁垒当作国际化受阻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要在产品本身和市场上下功夫。
对张小龙来说,随着微信的扩展,自身对微信的控制力会减少。对马化腾来说,张小龙和微信则有除了产品、平台之外的更大意义:成为腾讯自我革新的鲶鱼和杠杆。
2012年5月18日,腾讯进行了七年以来的第一次大调整,把即时通讯平台qq与两大社区平台qq空间、朋友网整合成为了社交网络事业群。2013年1月28日,腾讯又将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分拆,外界评论,马化腾意在通过此举将所有qq业务集中,形成qq、微信两大平台,内部良性竞争,给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提供双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调整中,张小龙并未由副总裁升级为主管事业群的总裁,微信亦继续留在广州研发中心,隶属企业发展事业群,由总裁刘炽平分管——该部门还负责投资、国际业务等。
“这或许是妥协的结果,但也意味着微信不必追求短期回报,张小龙也可以继续专注于产品本身。”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在2013年,我们看到了两个扎克伯格。”科技媒体pingwest如此评论这位年轻人从极客到企业家的成长和转变。同样,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也随着google的发展不断重新定位,努力同时保持google的活力和商业价值。
与他们不同的是,张小龙并非创始人,处于职业经理人角色的他,将会面临什么转变和挑战?张小龙“正失去对微信的控制权”、“有腾讯平台在,微信离开他也照样发展得很好”、“张小龙在腾讯的轨迹会不会像andy rubin在google的轨迹?”外界揣测不断。